瓷砖品牌聚力盛世

为什么分别称王安石、司马光为“拗相公”、“司马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仙,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是庆历二年(1042年)的进士,是年21岁,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学有所成。

之后他从底层做起,出任鄞县县令,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等职。

瓷砖品牌聚力盛世 - 优质瓷砖批发网

在地方任上,王安石的政绩有目共睹,曾受到时任宰相文彦博的举荐和翰林大学士欧阳修的青睐。

但王安石很正直,怕别人说自己攀附权贵,婉言拒绝二人的提携。

相传王安石不修边幅,也就是十分邋遢,在官场上又不会阿谀奉承,虽有学问,却不讨同僚的喜欢,也就是有点不合群的意思。

虽然他侍奉了两位皇帝(宋仁宗、宋英宗),却不被这两位皇帝重用,空有抱负却无处安放,就这样王安石在地方任上默默奉献了25年。

斗转星移,王安石的仕途转机出现在神宗继位时。

宋英宗去世后,熙宁元年(1068)四月,刚刚继位的宋神宗,急于摆脱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

他早就听说王安石是个人才,于是调他进京,任命其为参知政事,也就是把他组阁进核心政治圈,起用他进行改革。

这一年王安石47岁

我们看王安石一生头衔不少,文学方面成绩斐然,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改革家这一头衔。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在他的推动下开始了“熙宁变法”,变法涉及到了北宋的民生和军事诸方面。

历史上对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有褒有贬。

赞扬他的人说他是一个革除旧弊的改革家;贬低他的人,说他的变法葬送了北宋国运。

实事求是地说,王安石的变法有点急功近利,不切实际。他的变法两边不讨好,一方面老百姓没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又得罪了权贵。

比如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就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就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名人。

司马光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变法,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却适得其反。

比如由于他的变法造成了一些流民现象,一些农民为了抗拒新法,自断手臂以示抗议。

当时监安上门(检察官员)郑侠把流民现象画了下来,史称“流民图”,然后献给了宋神宗,其惨象震撼了宋神宗。

由此宋神宗对王安石的变法产生了动摇

这时司马光第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变法种种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当时老百姓也反对新法,宋神宗对王安石说“是不是改革的步子迈得太快了?咱们是不是缓一缓?”

王安石说:“天象异常和改革没多大关系,种地从不听蝲蛄叫。”

随后王安石逐一反驳司马光的论点,并批评士大夫因循守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神宗无奈地摇摇头,觉得王安石有点执拗,现在就他一个人坚持变法。

神宗左右为难,他有改革的决心,但王安石的改革收效不大。

神宗想保持朝中权力平衡,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说:“皇上只要废除新法,恢复旧制,我就上任”。

然而神宗没有决心立即废除新法,司马光一看神宗犹豫不决的样子,转身辞职离开了京都。

神宗叹了一口气说:“想不到司马光这么牛,连我也不放眼中!”从此司马光有了“司马牛”这个绰号。

另一种说法就是,司马光写出了鸿篇巨制《资治通鉴》,像牛一样默默无闻耕耘,所以人们称他为“司马牛”。

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他的儿子宋哲宗赵煦继位,由于他的年龄还小,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

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当她垂帘听政后,曾对王安石说,“只要你停止变法恢复旧制,你还继续担任宰相,否则……

高太后的意思很明显,“你若再坚持变法,对不起,我只好罢你的相位”。

当时王安石表示只要我不死,变法就不废。

高太后只好起用司马光为相,王安石托病回了老家。

司马光上任后,提出“以母改子”的办法,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有鉴于王安石坚持真理,执拗不屈的精神,民间戏称王安石为“拗相公”,意思是执拗的宰相,这个绰号一直流传了下来。

总的来说,历史上对王安石的变法评价并不高。

到了靖康元年,也就是北宋即将灭亡之际,宋钦宗把北宋衰败的责任推给了王安石,追夺他的王爵,毁坏他配享的画像,这也是有人说王安石变法加快了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文/秉烛读春秋

从古至今凡是成就事业和功绩的人物必然有超乎普通人的某些特质和性格。

王安石作为改革派急先锋性格果决且激进,在常人看来就有点固执且不通人情。一切以成果为导向于是就有了抝相公之称。

司马光作为保守派老成谋国的代表人物,给人感觉就是一成不变死气沉沉,任劳任怨毫无建树,所以称他司马牛。

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政治理想,孰是孰非我们各有各的观点和评判标准。但他们只有政见的不同,却没有个人恩怨的对立。

01 王安石为什么被称为“拗相公”

王安石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宋仁宗和英宗在位之时,屡次想提拔他到高位,他却一直谢绝任命,做着地方小吏。一直到他46岁那年,宋神宗继位,王安石才接受宰相之位,准备在财政上大干一场,从此,开始了他的新法改革之路。

王安石变法初期,很多同僚给他提意见,比如司马光提醒过他:你所谓的财政,只是在百姓身上多征税而已。可是他却不虚心接受意见,一意孤行。

王安石变法当中最为人所知的青苗法。所谓青苗法,就是在农民刚种植的时候,政府贷款给农民,预防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没钱买种子农具或者没有粮食吃,到秋收的时候,农民连本带利还给政府。

青苗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起来却有很多困难。如果收成好,供过于求,粮价必然会低。若收成不好,农民更加还不上钱。政府贷款给农民,要看他有没有还款能力,贫农要贷款只能让稍微富点的亲邻做担保,但贫农还不上钱,那些稍微还有点钱的人要帮忙还贷,百姓不能致富反而负担加重。再加上有些官员趁机勒索百姓,这一项变法就弄得农民家破人亡。

可是王安石不去看百姓饿殍千里的惨状,也许看到了,视若罔闻,他总觉得自己各项新法都是对的,甚至把青苗法的实施作为评定地方官的政绩的标准。

在实施新法的那些年里,他的亲人离他而去,他的朋友站在他的对立面,他的百姓对他怨声载道。

他不撞南墙不回头,最终神宗还是废止了新法。

可以说王安石是彻底的“拗相公”,他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刚愎自用,这个绰号形容他是很合适的。

02司马光为什么被称为“司马牛”

司马光也是宰相,知道变法的诸多坏处,他和很多当朝忠臣都反对变法,却因神宗支持变法而无能为力,他选择归隐。

神宗极力挽留,说朝廷有司马丞相坐镇,朕才能无忧,但司马光坚持辞官。

在归隐期间默默耕耘,写下了鸿篇巨著《资治通鉴》,司马光属于闷声干大事的,一生也为朝廷默默做事,后来又官复原职。牛的特点是勤劳,默默耕耘,说“司马牛”也是很恰当的。

03 王安石和司马光关系如何

王安石和司马光只是政见不和,并没有你死我活的地步。王安石也只是在政治上执拗,但他不是一个坏人,不贪财不贪权,他变法的初衷也是富国强兵。

因此,司马光在宰相之位时曾说:“王安石为人并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死后朝廷应以礼葬之”。

可见他们私下并不算交恶。

做人真的不能像王安石那么“拗”,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是错的,越努力,也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回不了头。